Home>Events / Reports>斯道文庫文獻學實習(2)
特別講座

東亞古典學的方法第44回
斯道文庫文獻學實習(2)

時間
2018年5月26日(週六)、27日(週日)
地點
慶應義塾大学附属研究所 斯道文庫
演講者
佐々木孝浩教授

基本信息

概要

我們將在慶應義塾大學附屬研究所斯道文庫,由佐々木孝浩教授為講師進行文獻學講義及實習。
參與者為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北海道大學的日本古典文學專業研究生。此次為第二回。
另外,本實習項目為定員制。

主辦方

構築新時代的東亞古典學研究基地─基於國際合作的學術研究與人才培養
慶應義塾大学附属研究所 斯道文庫

即時報導

 
 5月26、27日,第二次文獻學實習於慶應義塾大學斯道文庫展開。本次實習的參與者是3位東京大學,2位京都大學,2位北海道大學的學生。在佐佐木孝浩老師的協力之下本次實習順利開展。
 這次的實習也與之前一樣,由佐佐木老師的講解部分和學生親自觀察各自研究相關的書物部分組成。
 

書誌学1.JPG

 本次講義所採用的文本和上回相同。第一天在輪流觀察實物以及有關紙張的種類,加工方法,裝幀方法等的說明中度過。第二天上午的部分是關於書本改裝的確認方法以及確認改裝的意義相關說明。之後的實習部分由學生運用所學到的知識,親自調查與自身研究相關的書物并填寫調查卡。
 在講義部分的雜談中,老師還介紹了入贅本的特征,筆跡鑒定的方法,甚至書道各個流派的特征。除了文獻學本身,大家還學到許多文獻學周邊的知識,體驗了一次十分充實的實習。

書誌学2.JPG

 我們對於提供了與上回一樣十分有意義的課程,並且給予參與者親手觸摸貴重文獻機會的佐佐木老師表示由衷的感謝。
 
 
 
 以下是本次參與者的感想。
 
 
 
 因為我的研究主要以幕末·明治期的文學為主,平時接觸道德書籍多是線裝的刻本或洋裝的活字本。甚至包括以國立國會圖書館電子資料為首的在線圖形。對於這樣的我來說,這次的實習是學習到線裝本以外多種多樣的書籍的形態,並且能夠觀察到實物的實在難得的機會。
 第一天(5/26)佐佐木老師解說了料紙的種類,裝訂(捲軸本、折本、粘葉裝、綴葉裝)的相關知識。老師的講解滔滔不絕,充滿自信而明快,我聽著不由感慨究竟要有多麼深厚的積累才能達到這樣的講解水準。並且,老師一邊講解“這是楮紙,這是三椏紙”,一邊讓同學們傳遞樣本觀察,因此斐紙的薄而脆,間似合紙的沉甸甸都能親手觸摸感知,有趣而重滿實感。在裝訂的解說部分竟然還能親眼見到光明皇后的許願天平經這樣以往只能隔著玻璃櫃眺望的貴重書物,實在是驚喜連連。
 第二天(5.27),首先是關於裝訂的剩餘部分解說(主要是線裝),以及改裝的講義。特別是說到為了提高書的價值而改裝的時候,老師給我們看了幾個進行了各種各樣改裝的實例,居然都做到了這種程度!真是又好笑又讓人感慨。現在也有以古書店為舞台的推理小說,和書的改裝似乎也能成為推理的題材呢!
 就像這樣,就算不是專家,作為一名普通的現代讀者也會在從書籍的形態想象其擁有者曾經使用的讀書方式中感受到樂趣。而文獻學便是了解它的必須技能。
 
(東京大学 川下俊文)
 
 
 我想我這次體會最深的是,要時刻記住即便不是文本的書本實體也會在文本研究中起到作用這一點。我感受到了即便通過調查得到了一些線索,卻不能有意識地去運用它們的話,那即便做再多調查也會遺落重要的信息。從這一點上來說,在進行正式資料調查前便通過這次文獻學實習理解到這些對我來說是非常幸運的一件事。
 與此相關,我印象最深的是有關書本改裝的部分。如果不知道現在有很多古籍,特別是捲軸是通過改裝而成形的話,那麼不通過考察原來的裝幀形式來得取正確情報會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也很容易被忽視。這是讓我實際感受到文獻學學習的重要性的一個事例。
 
(北海道大学 間枝遼太郎)
 
 
 在實習之後我回憶了一下我對文獻學曾經的態度。我曾對文獻學的概念很模糊,認為所謂文獻學不過是脫離文本內容,只局限於書本物理特性的學問,因此將用文獻學考察文本的先行研究只放在最后一位。但是通過這次的實習,我了解到文獻學並不只是書本物理性質相關的數字,而是通過紙的種類,特性,製作方法,筆跡,藏書印等綜合分析書本信息的學問。這些認識改變我以往的想法。
 如果有像我一樣對文獻學抱有偏見的人,以及想更多了解文獻學的人的話,我十分推薦這樣的實習。
 
(東京大学 嚴教欽)
 
 
 對我個人來說,中日在書本裝幀方法的叫法上的區別非常有趣。通過佐佐木老師對中日文獻學情況差別的講解,我對於為什麼不說“蝴蝶本”、“線裝本”而說“粘葉裝”,“袋綴”的以為終於解開了。另外,有關書本的改裝可以體現書本價值的不同這一點,我也開始思考中國有沒有同樣的情況,除了日本的文獻學,也開始對中國的文獻學產生了興趣。
 最後,我想說能夠在當今親手觸摸確認基本年前誕生的書籍,是讓人非常興奮的一件事。特別是將和我個人研究相關的,只存在於日本的《遊仙窟》寫本拿在手上細細閱讀,簡直像做夢一般。
 
(東京大学 武茜)
 
 
 有關文字書寫的話題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這次講義多次提及道飛鳥井流的書風。正因為書道有流派,所以若是寫本,便能從書風中窺探書寫者屬於哪個流派。至今為止辨認書物的作者,我都是依靠著書籍奧書的文字情報,但就算沒有奧書也能從書物本身推測書寫者的身份等情報,這種可能性讓我十分驚奇。同時,我也對一直以來在沒有奧書的情況下便下“書寫者不明”的調查姿態感到十分羞愧。
 只是在從書物上讀取情報這點上,我也痛感到自己能調查到的信息量完全依靠實際接觸的書籍數量。書風的差別自不用說,老師只是掃一眼變胸有成竹道“這本書是後表紙”,而我卻在拼命仔細觀察之後才發現表紙被折疊再利用後的痕跡恍然大悟。雖然能力不足這一點無可救藥,但是幸好在講座第二天老師教授了我們採集書籍信息的方法。今後我想盡量好好活用這次講座學到的東西。
 
(北海道大学 佐々木朝子)
 
 
 第二天是可以實際觀察斯道文庫的書本的實習。我選了“天下孤本”的《附音傍句解論語》(上·下)。這原是清原宣賢的舊藏,曾是包背裝。之中包含了這本書傳來的路徑以及藏書印。看到這些,與此書相關者的溫暖也傳達到我心裡,似乎一下子縮短了和當時這些人的距離。在此期間,佐佐木老師一邊展示古籍細目調查卡的各欄目,一邊說明了閱覽和裝本時的注意事項。光是調查一本古籍,就有大約32個情報需要填寫。雖然量尺寸之類的測定非常簡單,但卻能在判斷是否是同一種版本上非常有用。此外還有題簽的位置等也與書籍的種類相關,讓我印象深刻。
 
(京都大学 王怡然)
 
 
 雖然至今為止我接觸過各種版本,但是對其中個體特征與差別卻不慎詳細。我原先並不了解紙的種類竟有那麼多種。紙的發明到加工方法各種各樣,不同的紙可以提現文學作品不同的地位。這些都非常有趣。關於書籍的裝訂方法也是實際觸摸到實物之後才對它們的定義和特點有了實感。對於它們的傳來和發展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將這些作為基礎來考慮其與文學作品的關聯性,一定能讓理論更完備。
 我個人最感興趣的當然還是斯道文庫引以為豪的貴重書籍。我實際感受著紙質測量了從珍貴的宋刊本到清學者的親筆記錄和書信,更近距離觀察了外題、奧書和刊記、匡郭、版心。說實話我的心情十分激動甚至感動。
 
(京都大学 楊雯)

關於文獻學實習

 科研組“構築新時代的東亞古典學研究基地-基於國際合作的學術研究與人才培養”(代表:齋藤希史)於2017年度起成立了新的項目“文獻學實習”。該項目在慶應義塾大學佐佐木孝浩教授的協力之下創立,以共享“東亞古典學”的基礎——文獻學(書物學)的研究方法和視角的研究會形式進行。
 “文獻學實習”不止止步於教授基礎知識,為了讓參與者對文獻學有更深入的了解,我們將長期開設初級和中級兩種課程。
 另外,本實習採取定員制,主要參與者為博士課程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