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Events / Reports>與作者對話(3)
研討會

東亞古典學的方法 第48次
與作者對話(3)

時間
2018年7月27日(週五)14:30~18:00
地點
東京大學駒場校區18號館Collaboration Room3
演講者
加須屋誠

基本信息

概要

本次“與作者對話”欄目(第三回)將邀請加須屋誠老師為講師,以其著作《生老病死的圖像學 解讀佛教故事畫》(筑摩選書、2012年)為中心,并就《佛教故事畫的構造與機能 彼岸與此岸的圖像學》(中央公論美術出版、2003年)、《病草紙》(中央公論美術出版、2017年)、《美術史和他者》(晃洋書房、2000年)等展開多領域的討論。

●講師:
加須屋誠

●評論員:
永井久美子(東京大學)
龔蘭(東京大學)
北川原慧琳(東京大學)

主辦方

構築新時代的東亞古典學研究基地─基於國際合作的學術研究與人才培養

即時報導

 2018年7月27日(周五),“與作者對話(3)”在東大駒場校區召開。
 會議開始,齋藤老師對本欄目研討會的主旨做了說明。“與作者對話”是本科研於去年開啟的新項目,在這個企劃中我們邀請活躍在第一線的學者到場,通過與青年研究者討論其著作內容、問題意識共享的形式,從而交流與分享東亞古典學的新興研究及方法。
 作為本項目的第三次研討會,這次我們邀請了加須屋誠老師與我們分享他的著作《生老病死的圖像學—解讀佛教故事書》(築摩選書、2012年)。參與討論的有東京大學的永井久美子老師,東京大學博士生北川原慧琳和同大學預科生龔蘭。
 
著者3-2.JPG
 
 首先加須屋老師兼並自我介紹,對自己進行現行研究的原因和研究概況做了說明。另外,老師還明確了此次研討會的目標,即希望通過討論使大家對“美術史學”是什麽,以及在人文學領域中美術史學的有效性和樂趣有更深入的理解。
 在自我介紹後,老師介紹了佛教故事中常見的女性表象。在佛教故事中有一種女性形象在祭典中將曾與自己有身體關系的男性數量等同的鍋蓋在頭上,這叫做“鍋冠祭”。這種美女形象多是妓女身份,表現了有多次男性經驗女性是可恥的這一思想。此外,還有一種叫“阿龜”的形象表現了家長制度中作為母親的女性,在對此的解說過程中,老師披露了如何從當時的文學作品和文獻中解讀出“在17世紀女性價值的判斷基準在於是否能有效協助男性”這一信息的方法。
 接下來,在永井老師的主持下,會議進入討論階段。本次討論沿襲加須屋老師的著作分為“方法論”,“生苦”,“病苦”,“死苦”的五個主題分別進行探討。
 在方法論的環節裏,首先對龔蘭關於研究對象和研究立足點的問題進行了討論,其次探討了身處不同時代的繪畫者與畫的觀賞者如何通過共通的符號進行古今對話的問題。
 之後對於北川原的提問,老師從美術史學的各種角度出發解釋了“身體”既是形象的“場”,也是形象的”對象“,但是不可否認圖像解釋學在對過於復雜的時代和地域中的”肉體的身體“進行分析時解讀方法的理論性和整合性存在臆測的問題。
 在對永井老師關於美術史學和比較文化論研究的立足點的區別討論之後進入了短暫的休息。
之後是“生苦“的環境。
 這一環節中,大家主要就嬰兒的表象不可能性與非現實與彼世的狹窄空間中孕婦身體表象的可能性的矛盾,以及“彥火火出見尊繪卷”中豐玉姬生產的意義,對於“無法言說”, “未保存至今的作品”如何進行研究,語言與形象的關系進行了探討。
 “老苦”環節則對佛教是否為了去除“好色老人”的相關因素從而很少出現老與性結合的佛教故事畫,以及“老”出現在除了老人之外的場合時被分類在“病”中這些問題做了討論。
片刻休息之後,“病苦”除了討論九相圖與霍亂之女的中狗在表現男性的目光上具有同一性這一狗所代表的男性特征外,還就“陰陽男”等強調同性之愛的形象進行了討論。
 “死苦”探討了由於中世以後大畫面佛教故事畫的發展,多數人可同時觀賞同一幅畫這一特點。特別是,“十王地獄圖”這幅畫具有讓觀畫者同時感受到同性之愛的特殊性。此外“六道繪”除了畫面讓人不適以外,也具有令人深陷其中的身體欲望與身體關心的魅力。
 
著者3-1.JPG
 
 全體討論環節除了就“九相圖”中時間的流逝做了探討外,就8世紀前是否有掛畫的問題,老師解釋了雖然殘留有壁畫,但是繪畫的解讀在中世與其之後存在差異,並就繪畫解讀的成立做了說明。另外對於解讀繪畫的對象可以規定其性別·階級·地域,雖然文學作品可以有不同的解讀方式,但是繪畫這樣依賴視覺的作品需要其可有且只有一種解讀方法。大家就這一點與近代觀眾的成立關系做了探究。
 除上述以外,有關大場面繪畫的意義,集體無意識的形象,“心”的問題也在討論中涉及。
 最後,在齋藤老師的總結之下,此次“與作者對話(3)”落下了帷幕。
 我們對準備了精彩內容的加須屋老師,評論員的各位,以及熱烈慘與討論的各位表示由衷的感謝。
 
(東京大学 特任研究員 松原舞)
 

有關“與作者對話”

我們將邀請活躍在第一線的學者到場,通過與青年研究者討論其著作內容、問題意識共享的形式,從而交流與分享東亞古典學的新興研究及方法。